首页 > 经典阅读 >
红色基因 | 《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第2期:福建孕育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
发布日期:2022-03-15 09:15:00
  福建人民具有英勇的革命斗争历史,厚植了丰饶的红色文化土壤,孕育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形成了福建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红色文化的基本特质,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首创性
  福建人民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众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贡献,其中有许多是率先提出或初步探索,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福建首创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一些重要概念是在福建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率先提出的,或者是在总结福建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党的历史上起到引领作用,并且影响至今。比如,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诞生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在1929年中央九月来信以及12月底召开的古田会议及其决议中,“群众路线”概念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已经得到多次使用,并且群众路线的核心要素在古田会议决议以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反对本本主义》等毛泽东在闽西时期的重要文献中已经提出,这些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已经初步形成。“党内生活”概念的最初提出和比较成功的探索也是在福建。在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他首次提出“党内生活科学化”这一党的建设重要命题。决议针对农村环境下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极端民主化、无原则的批评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明确提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同时,决议还进一步阐述了“政治化”“科学化”的基本途径:进行充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使党员的思想政治化;重视调查研究,避免陷入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等等。
  在福建首创的实践探索。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有不少创举诞生在福建。在人民军队的规范化建设上,闽西苏区制作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套军装,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军团,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所正规红军学校——闽西红军学校,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所红军医院——中央红军医院,组建了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兵工厂——山塘兵工厂,出版了红军历史上第一张军报——《浪花》。在经济工作上,许多初创也在闽西:1928年春,中共上杭北四区委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家红色银行——蛟洋农民银行;1930年成立中央苏区第一个公营企业粮食局;1931年夏,才溪乡创办了全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即互助社,成为我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先驱和发源地。在政权治理上,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第一个县级赤卫队——长汀赤卫队,最早制定中央苏区的一批法律,如第一部婚姻法、我国最早的劳动法律《闽西劳动法》。创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印刷所——毛铭新印刷所,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出版发行机构——列宁书局,第一次提出解决城乡“剪刀差”问题,开展第一届苏区游艺体育运动会,1930年闽西交通总局发行2套赤色邮票成为苏区邮政事业的起始,1932年架设苏区第一条电话线,等等。这一系列的“第一”,见证了福建人民革命的首创精神。三明的永安是红军北上抗日的起点,1934年7月以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从瑞金出发,于7月中旬进入永安市西南部的小陶镇石峰村及洪砂、小陶一线,并且发布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宣言书,当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北上抗日标语,这些历史遗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最早举起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同时,中央红军长征的4个重要出发地之中,有2个在福建,分别是宁化和长汀,长汀松毛岭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战斗结束后红九军团分两路从钟屋村出发,率先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长汀的钟屋村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村”而载入史册。



列宁书局印制的马克思、列宁宣传画像

 
  2.多样性
  福建有着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首先是红色区域的多样性。闽西、闽中、闽东、闽南、闽北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独特的红色文化。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包括原龙岩州的龙岩、漳平、宁洋和原汀州府辖的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连城、宁化、清流、归化等10余县,辖200余万人口,其人口、面积均占中央苏区半壁江山,其中毛泽东指导下成立的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是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宁化被誉为苏区的“乌克兰”……闽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之一。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党领导革命群众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东是独立开创的全国八大苏区之一,是党在南方开辟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高度评价了闽东革命历史,指出“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这是闽东的一个“闪光点”闽北曾发动了以上梅为中心的崇浦农民暴动,被誉为福建五大农民暴动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中“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指的就是闽北这块红土地。1930年,闽北革命根据地与方志敏等领导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合并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成为毛泽东关注的一块具有战略地位的根据地,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称之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在闽南地区,诞生了福建省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厦门大学支部,播撒下革命的火种;走出了叶飞、彭冲、李子芳、刘惜芬等一批著名的革命者。闽南人民在艰苦斗争中还建立了靖和浦革命根据地,漳浦县石榴镇的车本村被誉为“闽南的井冈山”;毛泽东率领红军一举攻克当时福建省第二大城市漳州,进一步壮大了中央红军、巩固了中央苏区;此外,还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厦门破狱斗争,福建省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就是以它为故事背景创作的。闽中地区诞生的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3个中共地方组织之一,闽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的游击斗争,特别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后,闽中党组织在隔绝的环境下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创立的闽中游击区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15块独立游击区之一而载入革命史册。
  其次是红色内涵的多样性。福建红色历史人物中,既有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公开武装斗争的伟大人物,又有党的秘密战线的杰出代表。福州解放前夕,“孤胆英雄”吴石深入虎穴,潜伏台湾开展隐蔽战线斗争。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与技术侦察工作创始人之一蔡威,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后调入党中央无线电训练班学习通信技术,1931年10月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他与宋侃夫一起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第一部无线电台,此后负责敌军的电台密码破译工作和情报侦察工作,多次立功。
  再次,红色斗争形式的多样性。福建人民具有英勇的斗争精神,在福建这片红土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条战线上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政治战线上,福建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国民党共同合作抗日御侮,并为永安成为抗战时期三大文化中心作出贡献。在军事战线上,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大农民暴动,掀开了福建土地革命的序幕,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反“围剿”战争,数次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壮大了苏区;在抗日战争中,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在黄土岭等战斗中沉重打击了日寇。在经济战线上,党克服重重困难突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领导了经济建设,创造了“红色小上海”和“苏区乌克兰”的经济奇迹。此外,在秘密战线上,除了蔡威、吴石等杰出英雄之外,党在国民党监狱中还开展了震惊全国的崇安赤石暴动和厦门破狱斗争并取得胜利。
  3.融合性
  福建不仅有着火热的红色文化,而且还孕育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域文化,其中客家文化、闽南文化、闽都文化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在福建,革命文化植根于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并且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坐落于福州市鼓楼区的第一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首“三坊七巷”,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近代以来走出一大批影响当时社会甚至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历史文化名人。但是这片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历史名街坊,与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些重大节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坐落于文儒坊的蒙学堂,是晚清革命志士林白水等创办的,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中小学,培育了一批革命青年;五四运动前夕,林觉民的堂哥林长民把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率先披露报端,使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提前3天举行;林则徐大女婿刘齐衔之孙刘崇佑支持青年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曾应天津学联会的聘请为在1920年1月底天津学生示威游行中被捕的周恩来担任辩护律师;在五四运动期间,进步青年在吉庇巷谢家祠成立了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开创青年运动。在大革命时期,1926年4月中共福州地委成立后先以北门大营房方尔灏家为联络中心,同年冬至1927年春,北伐军进入福州后,福州地委联络处改设在安民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11月中旬至1934年1月中旬,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中央机关在黄巷办公,参与组织策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等人来到福州,在安民巷成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直至1938年5月迁往南平。“孤胆英雄”吴石出生于闽侯螺洲镇,后迁居宫巷,福州解放前夕他受党的指派潜伏台湾,利用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开展地下情报工作,不幸因叛徒告密而暴露牺牲。三坊七巷为什么能够孕育出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呢?首先,三坊七巷中的优秀传统和立志爱国、反抗侵略等家风家训滋育了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在幼年和青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为他们日后追求光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例如,祖居黄巷的儒将郭化若是清代郭柏荫后人,虽然到了郭化若幼年时代已家徒四壁,但良好的家风家训影响着后代。郭化若晚年回忆其早期受到家庭教育对他的立志立德产生深远影响时,说家庭“灌输给我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气节”,同时岳家军、投笔从戎、中流击楫等故事也给他极深印象,令其神往。郭化若升中学时本可以保送上一所基督教学校,该学校学费、伙食费、校服费全免,毕业后成绩优秀者还可保送上清华大学,这种丰厚的优惠条件对于一贫如洗的郭家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郭化若的父亲担心郭化若受教会培养,将来替洋人卖命,做洋奴、买办是最可耻的,毅然决定放弃保送的机会。其次,三坊七巷既是文化名巷同时又是经贸繁华之地,街市熙熙攘攘,来往人员复杂,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活动和革命斗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掩护。
  4.厚重性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特别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仅有2块革命根据地真正称得上“红旗不倒”,就是琼崖革命根据地和闽西革命根据地。从1929年朱毛红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闽西人民坚持和保卫革命成果20年,创造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辉煌历史。
  一是党组织长期存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始终不变。闽西地区第一个成立的党组织是1926年成立的中共永定支部,随后各地相继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西地方党组织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坚持开展游击斗争,党的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和发展。此外,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粟裕、叶飞等还在闽东成立了中共闽浙边省委。抗日战争胜利后,闽西地方党组织仍然坚持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方针,坚持开展斗争直至解放。20年来,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闽西党组织都没有被冲垮和打散,始终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这是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的根本保证。
  二是武装斗争从未间断,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始终不变。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早在1928年,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新鲜经验,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中强调“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和“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929年底召开的古田会议,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回过头来看,古田会议奠基的政治工作对我军生存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闽西地方党组织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举行武装暴动后,开始独立掌握和领导工农武装力量。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仍然领导着红八团、红九团以及各县地方武装,利用当地环境开展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直至全国解放,留在闽西的部分游击队历经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总队、王涛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尽管名称不断发展变化,但是这支人民武装力量始终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
  三是保卫土地革命的果实,党的群众基础始终不倒。闽西党组织早在1928年就领导永定溪南区13个乡开展土地革命,2万多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红四军入闽后进一步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使80多万贫苦农民从地主手中分得了土地。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土地革命时期分配的土地维持现状,未进行土地革命的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当时龙岩广大贫苦农民获得的土地面积达到20多万亩,这是土地革命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地主豪绅千方百计想夺回土地,当地党组织运用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保田斗争,粉碎地主豪绅阶级的夺田阴谋,使20多万亩土地革命的分田果实始终掌握在广大贫苦农民的手中。正是由于党开展了正确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才使党组织在贫苦农民中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把党和苏维埃看作他们自己的亲人。在宁化,苏慧珠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苏慧珠原本不姓苏,6岁时被卖到宁化一家巫姓的商店做婢女,取名为巫珠女。宁化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她参加了妇女夜校识字班,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的妇女干部。1933年,她与爱人到苏维埃政府登记结婚,当工作人员问她姓啥时,苏慧珠说,她是孤儿,从小没了父母,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是红军把她救出火坑,党和苏维埃政府就好比父母,从来孩子跟着父母姓,她就姓苏吧。从此,她改名为苏慧珠。1935年2月她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2岁。像苏慧珠这样,有无数的苏区革命群众为了保卫革命政权、保卫革命果实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宁化人民就牺牲了6600多人,其中在册烈士3301人。另据统计,从1926年至全国解放,仅闽东就有4万多名群众惨遭杀害,1.73万户被灭绝,革命烈士7326人。“二十年红旗不倒”是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无数革命志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光荣赞誉。

资料来源:《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
   雷竞/编辑 陈沁蕊/排版

版权所属:福州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2025     闽ICP备07005638号

学院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永泰葛岭学院路1号

联系电话:0591-83909908     0591-83909902